安昶

八月上浣以天久旱山庄水涸父亲大人乘兴遥吴蓉洲先生张晓亭妹丈到东西两山庄一游吴先生赋诗索和因与晓亭妹丈各步原韵七排一首原诗不录

旧日西林景不同,杖携瞻仰桂坡公。
亭台觅遍藤萝径,岛屿存疑造化功。
壑底水穷青嶂外,人间力尽绿藤中。
草迷两岸痕将委,松映双溪色尚葱。
鹤径讵从今岁废,稻粱回想去年丰。
云横翠岫何时雨,叶舞前溪几处枫。
岭际有声知宿鸟,阶前逸响识寒虫。
数杯茶罢归来晚,踏月兴歌□好风。

丁未秋七月赴城监修圣庙途遇风雨二首 其一

新秋一叶下梧桐,又放轻舟乘好风。双桨急翻溪水绿,半帆低压蓼花红。

回瞻堠岭冥濛里,遥望龙峰杳霭中。屈曲隆亭犹未远,黑云如墨蔽长空。

壬午春偕侄孙菊园泛舟盛泽至分防署内访汪竹轩长史舟次因赋七律六首 其六

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
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秋山二首 其一

峭壁摩霄汉,秋高爽气清。
羊肠藤络老,鹤径草虫鸣。
木脱岩无翳,枫飞壑有声。
樵夫归唱后,山骨露纵横。

秋夜即事

庭前宿雨渍苍苔,闲倚阑干看斗回。
野岸风微黄叶堕,银河星动白云开。
花明曲涧金铃护,月下斜廊玉漏催。
披草别寻松菊径,踏残寒露带珠来。

道光四年岁次甲申黄梅及三时无雨至六月十三日忽下大雨三寸欣喜欲狂因赋七律一首以志之

骤雨乘雷风满楼,霎时解脱万民愁。
碧空瀑布飞三岛,赤地恩膏遍九州。
水涨平坡烟树矮,浪生古渡桔槔浮。
欢声载道歌谁德,定卜田畴大有秋。

丁丑秋八月随鉴亭家兄监修尊经阁有感二首 其一

高阁临霄久不开,断碑风雨独徘徊。
只今重葺宫墙日,倍想当年梁栋材。
瞻拜圣经同日月,摩挲礼器象云雷。
登临平揖龙山塔,恍见奎光接上台。

听蛙有感

池塘青草乱蛙鸣,断续风传断续声。
括耳未亭喧永夜,繁音又起怨长更。
为谁白眼嗔如许,讵为青苗气不平。
唤起惜花非汝意,官私到处不求名。

壬午夏同侄小补赴盛泽分防重访竹轩汪长史三首 其三

斗室墙高暑气迎,昼长吟罢听蝉鸣。
熏风引入宜修竹,溪水回环绕绣楹。
玉树盈庭过谢室,甘棠千载诵君名。
西窗剪烛谈心久,萤火檐前暗复明。

壬午春偕侄孙菊园泛舟盛泽至分防署内访汪竹轩长史舟次因赋七律六首 其五

烟花三月暮云深,踏破苍苔觅径寻。
遍地柔桑堆白骨,野田苦菜散黄金。
酬神仕女猖狂集,隔院笙歌断续吟。
幽兴到今看正熟,亲操一曲付长琴。

壬午春偕侄孙菊园泛舟盛泽至分防署内访汪竹轩长史舟次因赋七律六首 其一

朝临虎埠暮吴江,一抹春山倒影双。
古道重添新样色,渔舟犹唱旧时腔。
堤杨引入青云路,池草微迎绿绮窗。
屋角桃花经鸟散,随风轻点木兰艭。

寄怀张晓亭妹倩二首 其一

骊驹一曲唱江东,枫叶飘零日暮红。
数卷残书堆旧馆,一肩行李付渔童。
木兰帆重江天雨,车辙尘飞太岱风。
北阙仰观诚壮丽,定知此去步蟾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