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春偕侄孙菊园泛舟盛泽至分防署内访汪竹轩长史舟次因赋七律六首 其六
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
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
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吴江地区的凄凉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作者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的开头就点出吴江地区与往昔截然不同的惨状——桑树旁堆满了无人安葬的棺材。这里用"停棺累累"四个字,直观地展现出战乱导致的大量死亡。桑枝本是养蚕的经济作物,现在却成了停尸场所,暗示正常生活已被彻底破坏。
中间四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青山依旧美丽,但逝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累累白骨不会感知活人的哀悼。夜里风雨交加时仿佛能听见鬼魂哭泣,而当地百姓连表达哀思的《蓼莪》诗都无心吟诵了。这些描写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让读者能感受到战乱带来的精神创伤。
最后两句用典故表达反思:古代圣王看到百姓辛苦会感到惭愧(颡泚),而现在当权者却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睨视)。"蔂梩"是古代运土工具,暗指百姓像奴隶般劳作却得不到体恤。这种对比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的冷漠。
全诗没有直接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战后民生凋敝的细节,尤其是"棺材傍桑枝"、"白骨无情"、"鬼哭风雨"这些触目惊心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都融入在景物描写中,体现了古典诗歌"含蓄深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