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摄影心太平草庐图移写纸本 其六
山中有老桂,已阅五百年。不知众木中,何自全其天。
得毋月宫树,落子生此间。亭亭十丈许,翠盖凌秋烟。
花时十里香,黄雪霏霏然。此桂天下无,是当别作图。
上图栖翠凤,下图覆玉蜍。再阅五千年,见桂知吾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而神奇的桂花树,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象征意义。
首先,诗人提到这棵桂花树已经生长了五百年,它在众多树木中独自存活,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保护着它。诗人猜测这棵树可能是从月宫掉落下来,生根发芽,长得亭亭玉立,高达十丈,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翠绿伞盖,笼罩在秋日的烟雾中。
到了开花时节,桂花香飘十里,花瓣纷纷扬扬,如同黄色的雪花。诗人认为这棵桂花树在世间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专门为它作一幅画。在这幅画中,树顶栖息着翠色的凤凰,树下则覆盖着玉色的蟾蜍(传说中月宫中的生物)。诗人预言,再过五千年,人们看到这棵桂花树时,就会联想到他的家。
这首诗通过桂花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桂花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长寿、坚韧和美好。诗人通过对桂花树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将一棵普通的桂花树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诗人通过桂花树,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