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国家安定、百姓丰收的祥和画面,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神州钟鼓浃年丰,灯焰红绵照景龙”写国家繁荣的景象:钟鼓齐鸣庆祝丰收,灯火辉煌映照着祥瑞的龙纹装饰,展现出一派喜庆气氛。
颔联“况有玉楚荣广内,不劳金甲老边封”进一步说明国家内外安定:朝廷有贤臣辅佐(“玉楚”象征人才),边疆无需战事(“金甲”指士兵),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颈联“同云出洞如人意,孤宦临岐歛病容”笔锋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境:天上的云仿佛懂得人心(暗指风调雨顺),而作为孤独的官员,他在岔路口收起病容,强打精神面对仕途的迷茫。
尾联“何事儒先诗思苦,欲抛万卷作三农”点明主旨:诗人自问为何要苦苦钻研诗书,甚至想放下书本去当农民(“三农”指务农)。这里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隐含对官场疲惫的无奈。
全诗以喜庆的国泰民安开篇,以个人对归隐的渴望作结,形成巧妙对比,既赞美太平盛世,又委婉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