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寄呈刘学斋相执,王可矩、张德昭二尚书,周雪坡大监,王本中经历,贡吉甫司业,宇文子贞助教,危太朴待制,贡泰甫授经,陈元礼孝廉列位
天星曾照遂昌山,人家隐约木石岩峦间。
贞元丞相有支裔,避地东入浙,甘与猿猱麋鹿老死不复还。
五季闽王郑光禄,至今拱木斩伐后,尚尔青珊珊。
使不念乡井,俯仰应厚颜。
其如贫病日零落,每企予望涕泣长潸潸。
侨吴三十载,惟馀此心在。
岂惟读书老无成,但觉出门俱有碍。
三儿两病一凡劣,四体三完百崩败。
贷粟方炊薪水艰,僦屋屡迁家具坏。
文章出售有谁收,书籍纵沽无可卖。
此心独存何所似,夜夜长虹发光怪。
青云故人禄万钟,不割少许裨饥穷。
忍令江南秋雨夜,颓垣腐草啼寒蛩。
贞元丞相有支裔,避地东入浙,甘与猿猱麋鹿老死不复还。
五季闽王郑光禄,至今拱木斩伐后,尚尔青珊珊。
使不念乡井,俯仰应厚颜。
其如贫病日零落,每企予望涕泣长潸潸。
侨吴三十载,惟馀此心在。
岂惟读书老无成,但觉出门俱有碍。
三儿两病一凡劣,四体三完百崩败。
贷粟方炊薪水艰,僦屋屡迁家具坏。
文章出售有谁收,书籍纵沽无可卖。
此心独存何所似,夜夜长虹发光怪。
青云故人禄万钟,不割少许裨饥穷。
忍令江南秋雨夜,颓垣腐草啼寒蛩。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位生活在异乡的文人对自己困境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头提到了“遂昌山”,这是诗人的故乡,他回忆起故乡的山川景色,那些隐约可见的房屋、木石、岩峦,勾起了他对过去的怀念。接着,他提到自己家族的先祖曾是贞元年间的丞相,后来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浙江,甘愿与猿猴、麋鹿为伴,老死不愿再回到故乡。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和对先祖选择的认同。
随后,诗人提到了五代时期的闽王郑光禄,即使到现在,郑家的墓地依然青翠,诗人感叹如果不念及故乡,自己会感到羞愧。然而,现实是,他身陷贫病交加的困境,日子一天天衰落,每当他眺望故乡,都会潸然泪下。这部分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思念故乡,却又无法摆脱眼下的困境。
诗人接着说,自己在吴地(今江苏一带)已经生活了三十年,唯一剩下的就是这颗思念故乡的心。他感叹自己读书多年却一事无成,连出门都感到处处受阻。家庭生活也让他倍感压力,三个孩子中两个生病,一个平庸无才,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生活的艰辛让他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租住的房屋也多次搬迁,家具破旧不堪。他曾经写的文章无人问津,书籍也无法卖出去。这部分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生活的艰难,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让他倍感痛苦。
最后,诗人用“夜夜长虹发光怪”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他提到那些曾经的朋友如今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却没有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困境。诗人感叹,忍心让他在江南的秋雨之夜,独自面对破败的房屋和寒蛩的哀鸣。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对朋友冷漠的失望。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对现实困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痛苦。诗的感染力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无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