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闻师之五台

闻子初识面,天涯任去留。
西风洞庭树,落日楚淮舟。
岁月棕鞋底,江湖竹杖头。
丹阳才洗钵,又入五台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闻师的僧人自由自在的云游生活,充满了洒脱与禅意。

开头两句直接点题:诗人与闻师初次见面,这位僧人就像一片云,随意漂泊在天涯海角。"任去留"三个字立刻勾勒出一个超脱世俗的形象。

中间四句用两幅生动的画面展现闻师的旅程:秋风吹过洞庭湖畔的树林,夕阳映照着淮河上的小舟。这两个画面一静一动,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感,让人仿佛看到僧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岁月长河中悠然前行的身影。

最后两句最妙:刚在丹阳(镇江)洗完化缘的钵盂,转眼又去五台山云游了。这种快节奏的转换,既表现了僧人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又暗含佛教"无常"的哲理。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僧人漂泊却自在的生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受拘束、随性而行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之美。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