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包拯在端州任职时写下的自勉之作,用朴实有力的语言道出了为官做人的核心准则。
前四句是自我要求:保持清廉的初心是治理的根本,坚守正直的原则是立身的准则。就像优质的木材终会成为栋梁,好钢绝不会弯曲成钩子一样,正直的人永远不会违背原则。这里用"秀干""精钢"的比喻,生动展现了作者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
后四句是现实警示:粮仓满了老鼠麻雀就高兴,草原没了兔子狐狸就发愁,讽刺贪官污吏就像这些鼠雀狐兔一样靠侵占公共利益生存。最后用"不要给后人留下骂名"作结,既是自警也是对所有为官者的告诫。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斩钉截铁的态度。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铁匠打铁一样字字铿锵,特别是"不作钩"三个字,把绝不屈从的骨气写得力透纸背。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能给人力量。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