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斋:郡守的府第。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dòng),精钢不作钩。
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鼠雀:指贪官污吏。
史册有遗训,毋贻(yí)来者羞。
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贻:留给。来者:后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注释
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
郡斋:郡守的府第。
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
栋(dòng):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
鼠雀:指贪官污吏。
贻(yí):留给。
来者:后人。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当时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限额交纳,自己更“不持一砚”。端砚一事触发了作者的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其刚直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心绪。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一身正气的事迹。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颔联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颈联写除暴安良;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首诗字字如钢,句句沥血,令后学振奋,令巧伪蒙羞。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包拯在端州任职时写下的自勉之作,核心是讲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全诗用直白的比喻和对比,传递了清廉正直的价值观。
前四句是正面表态:保持内心清净是治政的根本,为人正直是立身的准则。就像笔直的树干终会成为栋梁,优质的钢材不会弯曲成钩子(暗指不会为利益折腰)。这里用"秀干""精钢"比喻正直的人品,说明坚守原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后四句通过对比揭示官场现象:粮仓满了老鼠麻雀就高兴(暗指贪官污吏得利),田野荒芜连兔狐都发愁(比喻百姓遭殃)。最后用"不要给后人留下羞耻"作结,既是自警,也点出历史会公正评判每个人的作为。
全诗亮点在于:用"鼠雀""兔狐"等动物比喻官场生态,形象生动;"精钢不作钩"的比喻新颖有力;最后落在历史评价上,凸显了中国人重视身后名的传统观念。这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让廉政理念跨越千年依然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