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其六》
译文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出现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注释失真:失去本意。
赏析诗人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否定了扬雄说的“心画心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话直白地说就是:一个人笔下描绘的美好形象和嘴里说的漂亮话,往往跟他的真实人品对不上号;光看文章写得多么高尚,怎么能相信作者本人真能做到呢?
简单理解就是"别被文字骗了"。古人早就发现,文字具有欺骗性——有人能把道德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实际生活中却是个伪君子。就像现在网上有人发鸡汤文教人向善,转头就被曝出欺诈行为。这种反差自古就有,所以才说"见字如面"其实不靠谱。
这句话的精妙在于戳穿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表达和真实之间存在鸿沟。作者用"总失真"这个斩钉截铁的论断,提醒读者要保持清醒,不要轻易被表面文字感动。就像我们现在看广告词写得感人肺腑,但都知道不能全信。这种对人性虚伪的洞察,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