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出自 清代 龚自珍 《漫感》

译文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注释负:辜负。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赏析此句直抒胸臆,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现代解析

这句诗可以这样理解:

"带着一支竹箫、一柄长剑闯荡江湖,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可回头看看,年轻时那些狂放不羁的名声,如今都成了压在肩上的负担。"

前一句展现了一个浪漫不羁的侠客形象:箫代表艺术才情,剑象征武功抱负,两件物品勾勒出古代文人侠士的理想生活状态。后句突然转折,十五年后才发现,年轻时追求的虚名反而成了人生负累。

最打动人的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年轻时以为持箫佩剑就是快意人生,多年后才懂虚名不过是枷锁。这种从张扬到沉淀的心态变化,既带着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又包含看透世事的清醒,很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谁没有过为梦想热血沸腾,又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经历呢?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