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暮春山居
返景照疏雨(李白),层阁有馀清(苏颋)。
浮云卷霭(卢照邻),独树花发自分明(杜甫)。
池北池南草录(王建),共握手而相顾(徐坚),远近听泉声(王勃)。
野果新成子(岑参),山鸟自呼名(宋之问)。
人寂寞(卢仝),山坱圠(卢照邻),水澄泓(顾况)。
有竿斯竹(萧颖士),无数春笋满林生(杜甫)。
酌酒会临泉水(王维),求寿藤与蟠木(元结),扶汝醉初醒(杜甫)。
宛是野人也(王维),无事亦无营(张九龄)。
浮云卷霭(卢照邻),独树花发自分明(杜甫)。
池北池南草录(王建),共握手而相顾(徐坚),远近听泉声(王勃)。
野果新成子(岑参),山鸟自呼名(宋之问)。
人寂寞(卢仝),山坱圠(卢照邻),水澄泓(顾况)。
有竿斯竹(萧颖士),无数春笋满林生(杜甫)。
酌酒会临泉水(王维),求寿藤与蟠木(元结),扶汝醉初醒(杜甫)。
宛是野人也(王维),无事亦无营(张九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就像一幅春日山居的"拼贴画",诗人巧妙地将多位唐代名家的诗句重新组合,营造出闲适自然的山野生活图景。全诗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用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带我们走进暮春时分的山林。
开篇用"返景照疏雨"(夕阳映照细雨)和"层阁有馀清"(阁楼残留清凉)拉开序幕,就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先让我们感受到雨后山林湿润清新的氛围。接着镜头转向近景:"浮云卷霭"(云朵裹着雾气)、"独树花开"(孤零零的树开着耀眼的花),这些特写让画面突然生动起来。
中间部分像散步时的随拍:池塘边的青草("池北池南草绿"),朋友握手相视的温馨("共握手而相顾"),远处隐约的泉水声("远近听泉声"),还有枝头新结的野果("野果新成子")和自鸣得意的山鸟("山鸟自呼名")。这些看似零碎的细节,组合起来却让人仿佛能闻到青草香、听到鸟鸣泉响。
最后转入生活场景:竹林里冒出的春笋("无数春笋满林生"),在泉边饮酒("酌酒会临泉水"),找长寿藤做手杖("求寿藤与蟠木"),醉醺醺地互相搀扶("扶汝醉初醒")。结尾两句"宛是野人也,无事亦无营"(真像个野人,无牵无挂)道出全诗精髓——这种远离尘嚣、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正是现代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用生僻字,就像用白话文写成的古诗,每个画面都看得见、听得着。诗人把不同作者的佳句像积木一样搭建成新房子,让我们同时领略到多位唐诗高手笔下的春天。读完仿佛也跟着在山里住了一天,感受到最简单纯粹的快乐。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