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赴苏州幕
陆倕名在沈谢间,垂老被召来燕关。
庞严李益不敢荐,三年将返支硎山。
苏州使相甫开幕,便展干旄导情愫。
临海还招鲍照归,渡江且逐陈琳去。
吴中故旧多隐沦,草堂仍筑东湖滨。
浣花不厌主宾晚,种菊爱看乡井春。
只愁曲巷鲜凭轼,石鼓遗文倩谁识。
韩愈曾言空马群,一顾燕台泪沾臆。
庞严李益不敢荐,三年将返支硎山。
苏州使相甫开幕,便展干旄导情愫。
临海还招鲍照归,渡江且逐陈琳去。
吴中故旧多隐沦,草堂仍筑东湖滨。
浣花不厌主宾晚,种菊爱看乡井春。
只愁曲巷鲜凭轼,石鼓遗文倩谁识。
韩愈曾言空马群,一顾燕台泪沾臆。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陆倕的文人晚年被召到北方做官的故事,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和典故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心情。
前四句说陆倕虽然和当时著名文人沈约、谢朓齐名,但年纪大了才被召到北方(燕关)做官。同僚庞严、李益不敢推荐他,三年后他准备回苏州支硎山老家。这里用"不敢荐"暗示官场复杂,老人难被重用。
中间八句描写苏州长官新上任就热情招揽他:像古代招回鲍照、陈琳这些名士一样重视他。他在吴中(苏州)的老朋友们大多隐居了,他也在东湖边建草堂,和友人赏菊饮酒,享受晚年生活。这里用"浣花""种菊"这些悠闲画面,对比前面官场冷遇。
最后四句转折:虽然生活安逸,但他仍发愁没人能解读石鼓上的古文(指他的才华无人赏识)。就像韩愈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在燕台(指官场)不禁落泪。
全诗用日常景物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一个老文人"想被重用又渴望归隐"的矛盾心理。就像现代有才华的老年人,既希望被社会认可,又向往田园生活,最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奈。诗中"泪沾臆"的结尾特别打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抱负与现实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