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制府满凫山同年恢复台湾郡县驰诗遥贺五十韵

瓯粤梯航路,宗臣带砺盟。
十年开大府,万里寄长城。
地重绥猷远,天高伏莽清。
鲸鲵安有截,蛟鳄静无惊。
近置台湾郡,仍沿海上名。
荷兰初窟穴,日本继兼并。
古未通中国,今方列外瀛。
漳泉资捍禦,罗凤拓屯耕。
亩税登诸社,邮签纪十更。
官从迁转便,商视去来轻。
守土非凭险,浮家惯逐赢。
盛朝当远驭,小腆忽潜萌。
侧听妖氛起,悬知羽檄横。
厥初传警急,其势剧狰狞。
劫库俄焚署,搴旗遂斫营。
群呼乌易合,嵎负虎难撄。
推赤虞怀毒,藏奸虑沸羹。
黠虽同鼠窃,贪或甚狼争。
即事归经略,何颜敢抗衡。
大都逋薮泽,不异聚山棚。
幸可鞭箠及,宁容癣疥生。
撤烽宵拜疏,传箭晓提兵。
讵待师中命,方专阃外征。
厦门移玉帐,浪岛接金钲。
风雨来驰骤,云雷动满盈。
谋猷元老壮,纪律丈人贞。
剿抚宜兼用,恩威在并行。
蛊应周后甲,巽必戒先庚。
销铄熇蒸气,宣扬赫濯声。
熊罴供臂指,金石贯精诚。
遣将符分竹,潜军木渡罂。
登厓持赤帜,映水载青旌。
馀勇收番舶,前茅破啄评。
竟褫关白魄,那免夙沙烹。
束缚骈头至,枝梧一足𨆪。
乞降殊惨澹,积困失䞴趟。
立见尸填壑,毋须观筑京。
捣巢腥涤荡,奏凯日晴明。
锋镝儿童避,壶浆父老迎。
别甄功罪吏,招复版图氓。
六月戎车饬,三秋贼垒平。
踰旬除猰㺄,尅日扫欃枪。
师贵神而速,功惟断乃成。
东渐敷圣泽,南顾慰皇情。
优诏便蕃锡,殊恩委任荣。
墨缞烦视事,华衮重留卿。
坐握中台节,归彯上相缨。
云台星象列,麟阁画图呈。
公自修文德,人皆贺武英。
谁操燕许笔,好勒鼎钟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祝贺朝廷收复台湾的贺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如下:

1. 主题与背景
诗歌庆祝清军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和日本势力。当时台湾被外敌占据,清廷派兵平定叛乱,恢复统治。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将领的赞美。

2. 结构清晰,叙事生动
- 开头(1-10句):写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提到它原本不属于中国,但如今成为边疆要地。
- 中间(11-40句):详细描述叛乱的发生和清军的反击。叛军起初嚣张,但清军策略高明,恩威并施,最终取得胜利。
- 结尾(41-50句):庆祝胜利,赞美将领的功绩,并希望他们的功勋被铭记。

3. 语言特色
- 比喻形象:用“鲸鲵”“蛟鳄”形容外敌,用“风雨”“云雷”比喻清军的迅猛攻势。
- 对比鲜明:叛军的“乌合之众”与清军的“纪律严明”形成对比,突出清军的强大。
- 节奏感强:诗句长短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气势。

4. 情感表达
- 赞美将领:称颂带兵将领的智谋和勇敢,比如“谋猷元老壮,纪律丈人贞”。
- 爱国热情:通过“南顾慰皇情”等句,表达对朝廷和国家的忠诚。
- 胜利喜悦:用“壶浆父老迎”等描写,展现百姓对和平的欢迎。

5. 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贺诗,也是清代收复台湾的历史见证。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总结
这首诗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叙事,庆祝清军收复台湾的胜利。它赞美了将领的功绩,表达了爱国热情,也让后人看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