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寄可堂龙泓

元冥夺春三日雪,雪晴日出寒逾严。
炉温覆手未忍别,裘敝里身无可添。
玉立数峰在北户,泉垂几滴当南檐。
西溪梅信行复动,野艇料理诗瓢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后初晴的景象,以及诗人面对严寒时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

前两句写天气变化:冬神(元冥)突然夺走了春天的温暖,连下三天大雪,雪停后虽然太阳出来,但反而更加寒冷。这里用"夺春"的拟人手法,突出冬日的霸道;"寒逾严"则形成反差,说明阳光下的雪后低温更刺骨。

中间四句写诗人的日常生活:他烤着火炉暖手,舍不得离开("未忍别");破旧的皮衣已经没法再添补("无可添"),暗示生活清贫。抬头看窗外,积雪的山峰像白玉立在北窗外("玉立"形容雪的洁白),屋檐的冰溜子像小瀑布一样垂落("泉垂"写冰柱融化的动态)。这些描写既真实又有想象力。

最后两句转向期待:虽然现在寒冷,但西溪的梅花快要开了("梅信"指花开的征兆),诗人已经准备好小船和装诗稿的器具("诗瓢"),打算去赏梅作诗。这里透露出对春天的向往,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把冬日生活写得生动有趣:炉火、破裘、冰柱都是常见事物,但组合在一起却营造出清冷中带着暖意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抱怨寒冷,而是通过准备赏梅的细节,传递出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妙的是"寒逾严"这种反常识的观察,以及把山峰比作白玉、冰溜比作泉水的新鲜比喻,让普通雪景有了艺术美感。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