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桥①

赵入宫,臣厕中。
赵乘马,臣桥下。
区区欲报国士知,可怜一死何能为。
君不见博浪一椎虽不中,置身事外非无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豫让为报恩主知遇之恩,不惜以死相报的故事。全诗用对比手法,通过"赵"和"臣"两种身份的强烈反差,突出了豫让的忠义精神。

前四句用排比句式形成鲜明对比:赵襄子可以大摇大摆进出宫殿,豫让却只能躲在厕所;赵襄子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豫让却只能藏在桥下。这种身份悬殊的对比,反衬出豫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后四句点明主旨:豫让明知刺杀难以成功,仍要以死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最后用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典故作比,说明即使行动失败,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也能激励后人。

全诗语言直白有力,通过具体场景的对比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人物对抗强权的悲壮。最后用历史典故升华主题,说明忠义精神的价值不在于成败,而在于其精神感召力。这种以弱抗强、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