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

昔日读红花,吾怀伽尔洵。
自称为懦夫,慈悲发大心。
会值俄土战,死伤日益深。
扼腕救不得,痛苦愿平分。
有如库士玛,投身去从军。
四日卧战场,祇脚幸尚存。
又或如伊凡,怯弱安贱贫。
爱彼倚门女,念此多苦辛。
徒劳不得意,一身等轻尘。
感念人间苦,又或为狂人。
瞥见红色花,认为众恶因。
焦思日消痿,一旦死墙阴。
握花在手中,面上见笑痕。
我爱古文士,不徒写诗文。
是中有真意,恻恻为群伦。
言行常相副,非止呼与呻。
器识能如此,立言乃可尊。
翰林与御史,彼此安足论。

现代解析

这首《红花》是现代诗人周作人借俄国作家伽尔洵的小说《红花》来抒发自己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全诗通过三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层层递进地探讨了"如何面对人间苦难"这一深刻命题。

开篇以"懦夫"自比的伽尔洵,在俄土战争中因见不得百姓受苦而参军,这种"慈悲发大心"的举动点明了全诗核心——真正的文人不应只写文章,更要有行动担当。随后用三个典型形象展开论述:库士玛参军四日就失去一条腿,伊凡因贫穷卑微失去爱情,狂人把红花当作罪恶象征最终憔悴而死。这些悲剧人物都在用各自方式分担人间苦难。

最精彩的是结尾的升华:真正值得尊重的文人,必须像伽尔洵那样"言行相副",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付诸实践的勇气。诗人犀利地指出,那些徒有虚名的"翰林与御史"根本不值一提。这种将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全诗用朴实如话的语言,通过具体人物故事来表达抽象理念,既有叙事感染力,又有思想穿透力。诗人没有空喊口号,而是让我们看到:面对苦难时,有人选择行动牺牲,有人被压垮,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做前者。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严肃的社会议题变得生动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