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修行者(沙门)和隐士(高士)两种人生选择之间的矛盾,以及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前两句说修行者和隐士谁更高尚,这个争论千年都没结果。这里用"两难争"点出人生选择的困惑。
三四句举了两个例子:妙总和尚(北宋高僧)被文字所累,寂音禅师(惠洪和尚)被卷入党派之争。说明即使想超脱世俗,也难免被世俗牵绊。
五六句用具体场景描写修行生活:酒醒后离开寺院,在旅馆吟诗时还能听到诵经声。这种亦僧亦俗的生活状态很矛盾。
最后两句是作者自嘲:我像懒残和尚(唐代高僧)一样堕落,做了十年官才明白这个道理。"识平生"是说终于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全诗通过对比修行与世俗,表达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语言看似平淡,但每个典故都暗含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无奈与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