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四首 其三
踏青过中野,秧叶时复齐。
农父秉犁锄,各自向田畦。
晨出事东作,日夕未遑栖。
荒村烟火迟,过午始蒸藜。
馌饷鲜及时,风雨复凄迷。
一农为我言,妻孥向人啼。
上山忧豺虎,入水畏鲸鲵。
盗贼纵横行,诛求彻骨皮。
不见石壕吏,闻之空酸嘶。
农父秉犁锄,各自向田畦。
晨出事东作,日夕未遑栖。
荒村烟火迟,过午始蒸藜。
馌饷鲜及时,风雨复凄迷。
一农为我言,妻孥向人啼。
上山忧豺虎,入水畏鲸鲵。
盗贼纵横行,诛求彻骨皮。
不见石壕吏,闻之空酸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在春天辛勤劳作却生活艰难的画卷,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开头写踏青时看到的田园景象:秧苗整齐,农民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还不能休息。本该是充满生机的春耕图,却透露出沉重感——村里人连做饭都推迟到午后,说明他们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
中间笔锋一转,通过一个农民的哭诉,揭示了美好春景下的残酷现实:农民不仅要面对自然威胁(山里的野兽、水中的怪鱼),更要承受"盗贼"(可能指贪官污吏)的盘剥,被榨取得"彻骨皮"。最后两句借用杜甫《石壕吏》的典故,暗示官府压榨比野兽更可怕,让人听了就心酸。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形成强烈对比:表面是田园诗,内核却是血泪控诉。诗人通过农民的口吻,把对剥削者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都浓缩在这幅"春耕苦难图"中,比直接说教更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