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咏古八首 其二

野日荒祠迹已陈,棠梨泾口水粼粼。
哀鸿亦洒王孙泪,洴澼何曾遇妇人(漂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历史遗迹画面,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对比,表达了世事变迁、英雄落魄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荒废的祠堂在野外的阳光下显得破败陈旧,棠梨树旁的泾河水波光粼粼。这里用"野日""荒祠""粼粼"等意象营造出沧桑感,暗示曾经的辉煌已随时间消逝。

后两句用典抒情:第三句借用"哀鸿"(悲鸣的大雁)比喻落魄的王孙贵族,连大雁都为他们流泪。第四句引用"漂母饭信"的典故(韩信落魄时受洗衣妇人接济),反问道:那些在河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可曾遇到过需要帮助的英雄?暗指当今已无识才之人。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情感:
1. 对历史遗迹的凭吊
2. 对人才埋没的惋惜
3. 对世态炎凉的讽刺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荒祠、流水、飞鸟等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冷漠,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