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深情悼念了晚清重臣张百熙。全联分为上下两部分,像两幅并排的纪念画。
上联将张百熙比作唐代敢言直谏的陆贽(敬舆)和宋代鞠躬尽瘁的司马光(君实),说他像观测星象预知潮汐的能臣,本应入朝为相。"测海觇星"这个比喻特别形象,既暗指他掌管教育的成就(当时张百熙管学务),又暗示他本可成为治国栋梁。
下联则聚焦他教育改革家的身份。"丝绣平原"用战国四公子典故,说人们会像绣像纪念那样铭记他;"金铸少伯"则把他比作范蠡这样的辅国良臣。最后"哀弦苦曲"的比喻尤为动人,把失去教育界领袖比作乐队失去指挥,突显悲痛之情。
全联巧妙运用历史人物作比,既避免直接吹捧又显得厚重。两个"看"字引领的排比句充满画面感,而结尾"痛无师"三字更是点睛之笔,把个人哀思升华为整个教育界的集体失落。通过古今对照的写法,既表彰功绩又寄托哀思,是挽联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