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靖节墓

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坟。
东晋非前日,南山还暮云。
将持斗酒酹,更以挽歌闻。
不饮缘何事,低回心已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拜靖节墓》表达了对东晋诗人陶渊明(靖节先生)的敬仰,同时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首联"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坟"直抒胸臆:我早就厌恶那些卑躬屈膝的官场勾当,今天再次来祭拜您的坟墓。"折腰"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自己和陶渊明一样不愿向权贵低头。

颔联"东晋非前日,南山还暮云"用对比手法:东晋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南山上的暮云依旧。暗示虽然时代变迁,但陶渊明高洁的精神永远留存,也暗含对当下社会风气的不满。

颈联"将持斗酒酹,更以挽歌闻"写祭奠场景:我带着酒来祭奠您,还唱着挽歌。这里用酒和歌表达对陶渊明的追思,也暗示自己与陶渊明精神相通。

尾联"不饮缘何事,低回心已醺"最耐人寻味:我虽然没有喝酒,但为何感觉已经醉了?因为内心百转千回,思绪万千。这里的"醉"不是酒醉,而是被陶渊明的精神所感染,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全诗通过祭拜陶渊明墓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语言朴实但意蕴深厚,用典自然而不晦涩,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