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蹋灯词五首 其二

不用弯环竹架棚,长条宛转曳红绳。
月光人影蒙笼里,一色花篮廿四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又梦幻的元宵灯会场景,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节日的欢快氛围。

前两句写灯会的布置特色:不需要用竹子搭复杂的棚架,只用长长的红绳婉转地牵引着(可能是悬挂灯笼)。这种布置既简洁又巧妙,红色绳索在夜色中格外醒目,为节日增添了流动的美感。

后两句转入全景描写:月光和熙攘的人影在灯笼的光晕中显得朦胧柔和,最妙的是那一排二十四盏花篮造型的灯笼,整齐地绽放着相同的光彩。"一色"二字特别传神,既写出灯笼样式统一的美感,又暗含"万众同欢"的节日气氛。

全诗像一幅动态的民俗画,通过"红绳"、"月光"、"花篮灯"这些典型意象,把民间灯会那种不事雕琢的热闹、朴素中的精巧生动地展现出来。尤其是最后"廿四灯"的细节,让人仿佛能看到灯笼随着红绳轻轻摇摆,照亮人们笑脸的画面。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