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古松
古坛数百载,石屋傍长松。
一松荫一亩,翠色撑空濛。
修柯动鳞甲,诘屈森虬龙。
幽响吹笙竽,飒飒回天风。
班剥何所似,清庙罗钟镛。
古仙侍天阙,肃穆修仪容。
灵液分海渎,精气通华嵩。
上有鬼神守,下无狐兔踪。
我昔当壮岁,敛戢钦微躬。
言陪华亭叟(沈绎堂先生),更伴淄川翁(高念东先生)。
风尘久间隔,奇观欣再逢。
徘徊清籁起,偃仰苍云封。
灵物邈岁时,廿年俄倾中。
细把青铜柯,觉与畴昔同。
惟予华发变,感叹将何穷。
一松荫一亩,翠色撑空濛。
修柯动鳞甲,诘屈森虬龙。
幽响吹笙竽,飒飒回天风。
班剥何所似,清庙罗钟镛。
古仙侍天阙,肃穆修仪容。
灵液分海渎,精气通华嵩。
上有鬼神守,下无狐兔踪。
我昔当壮岁,敛戢钦微躬。
言陪华亭叟(沈绎堂先生),更伴淄川翁(高念东先生)。
风尘久间隔,奇观欣再逢。
徘徊清籁起,偃仰苍云封。
灵物邈岁时,廿年俄倾中。
细把青铜柯,觉与畴昔同。
惟予华发变,感叹将何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先农坛一棵古老松树的壮美景象,并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古松的雄姿(前12句):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松树的外形——树皮像龙鳞般粗糙,枝干如虬龙盘曲,树冠能遮蔽一亩地。风吹过时,松针发出的声音像仙乐般空灵。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棵参天古松的雄伟姿态。
2. 人与树的互动(中间6句):
诗人回忆年轻时曾与两位老友(华亭叟、淄川翁)在此游玩的情景。如今故地重游,风尘仆仆的岁月已经过去,但惊喜地发现松树风采依旧。
3. 时光的感慨(最后6句):
诗人通过对比写出深沉的人生感悟——松树经过二十年依然挺拔如初("青铜柯"形容树枝像青铜一样坚硬不变),而自己的头发却已花白。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流露出对青春易逝的怅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鳞甲""虬龙"等形象比喻,让古松活灵活现
- 通过"清庙钟声""仙乐"的联想,赋予古松神圣感
- 最后用松树的不变反衬人的衰老,产生强烈情感冲击
- 语言质朴但意境深远,容易引发读者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人表面上在写一棵树,实则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和对光阴易逝的感伤。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普通的松树观察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