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对比感的乡野画卷,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前两句通过两组人物动向形成对照:白发老者进城去,骑着骏马的游客却来山寺游玩。这种"反向而行"的布局暗示着城乡生活的差异——老者代表传统乡村,游人象征城市繁华,他们各自向往对方的世界。
后两句的对比更精彩:城外有城里找不到的自在风流,山岩上的花谢了,野花却在山间烂漫盛开。这里用"岩花"和"野花"的交替,暗喻着生命力的自然流转。城里人追求精致却短暂的美(岩花),而乡野间永远有更原始蓬勃的生机(野花)。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不刻意说破的智慧:老者与游人、城市与山野、凋落与新生,都在自然中达成平衡。诗人没有评判哪种生活更好,只是静静展示着这个世界永恒的循环——就像花开花落,各有各的时节,各有各的风流。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