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名叫严炜的老朋友的深切挂念。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人到晚年、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首联"老去严夫子,辞家久不回"直接点题:严炜年纪大了,离开家乡很久都没回来。一个"老"字带出岁月流逝的沉重感。
中间两联用对比手法写出人生际遇的无奈:"升沉安可问"说人生起伏难以预料,"时命转堪哀"则感叹命运弄人;"尚有高堂在"写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尽孝,但"曾无驿使来"却暗示连传递家书的人都找不到。这种矛盾凸显了游子在外的艰难处境。
尾联"遥怜望乡处,日上越王台"最动人。作者想象严炜站在岭南的越王台上眺望故乡,这个画面既苍凉又温暖。太阳每天照常升起,而游子思乡的目光却永远向着北方,时间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在此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两个老朋友在拉家常,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友人的牵挂。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写出了每个漂泊者共同的体验:对家乡的思念、对命运的无奈、对亲人的愧疚。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正是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