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祭祀神灵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和民间生活气息。
前四句写祭祀前的场景:平坦的田野上烟雾缭绕,人们长久地站立等待,夜晚的笛声悠扬。接着描写祭祀仪式——在新塘边杀死锐头牲畜(可能是牛羊)作为祭品,旋风中仿佛能看到神灵降临的威严姿态。
后四句表达人们的祈愿:希望神灵保佑百姓五谷丰登,用陈年美酒来报答神灵。最后以神灵醉酒后归去无踪、只有淮河上的明月照亮古老柳树作结,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全诗通过祭祀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民间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烟雾、笛声、旋风、明月等意象的运用,既写实又富有神秘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场庄严而充满希望的祭祀仪式。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