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鸟叫声引出思念之情,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情感巧妙融合,读来既通俗又动人。
"子规啼"就是杜鹃鸟在叫。古人认为杜鹃的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所以用它来代表思乡或盼人归来。这里用鸟叫起兴,瞬间把读者带入春天的氛围。
"不如归"是双关语,既是杜鹃的叫声,又暗示"该回家了"。这种一语双关的手法特别精妙,让鸟叫有了人的情感。
后一句"道是春归人未归"转折得很自然:春天都回来了(用"春归"对应前文的鸟叫),但想念的人还没回来。这里用季节更替的必然性,反衬出人事的无常,春天到了人却没到,这种落差让人更能感受到等待的焦灼。
全句短短十二个字,有声音(鸟啼)、有画面(春天)、有情感(盼归),用最日常的自然现象传递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就像今天我们看到大雁南飞会想家一样,古人听到杜鹃叫也会触动心事,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句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