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出自 清代 顾贞观 《金缕曲二首·其二》

译文我也漂泊他乡很久。自中举十年来,我辜负了你的深厚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

注释我亦飘零久:飘零,漂泊,作者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掌国史馆典籍,五年后因父病告归,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入京在纳兰性德家教书,两度客居京师,故有飘零异乡之感。

赏析词人从自身经历写起,语气沉痛,发出深沉的感叹,表现对友人的感恩和愧疚。

现代解析

这句话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深夜独白时掏心窝子的感慨。我们可以拆解成三部分来感受:

1. "我亦飘零久"——开篇就带着流浪者的疲惫感。像是在说:"这些年我就像片落叶,被风吹着到处飘,没有扎根的地方。"(用"飘零"这个画面感极强的词,代替直白的"漂泊")

2. "十年来"——突然把时间具象化。不是模糊地说"多年",而是精确到十年,让人立刻意识到:这是用三千多个日夜积累的遗憾。

3. "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最扎心的部分。意思是:"那些对我有大恩的老师朋友,有的已经离世,有的还活着,可我对不起他们每一个人。"(用"死生"二字包含阴阳两隔的遗憾,用"负尽"强调全部辜负的沉重)

整句话的魅力在于:它用短短18个字,完成了从漂泊状态(飘零)→时间跨度(十年)→情感爆发(负尽恩情)的递进。就像看到一个人从默默喝酒到突然落泪的过程,特别有感染力。现代人虽然不说文言文,但这种"混得不好,愧对故人"的复杂心情,谁都能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