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触景生情的思乡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动人之处:
1. 画面感十足的前奏
"吴洲春草兰杜芳"像一幅江南水彩画:春日的吴地(今苏州一带)水边,青草茵茵,兰草和杜若(两种香草)散发着幽香。这里用具体的植物和季节,瞬间激活读者的嗅觉与视觉记忆。
2. 自然引发的情绪转折
"感物思归"四个字揭示了人类共情的心理机制——当我们看到熟悉的景物(特别是代表故乡的植物),会像被按下开关一样触发乡愁。这种"由物及情"的转换自然得如同条件反射。
3. 留白的艺术
诗人只说"怀故乡",却不写具体思念什么,留给读者填空:可能是母亲做的青团,可能是屋后的那棵老柳树,或是童年玩伴的笑声。这种克制反而让乡愁更显浓烈。
当代人同样会被这样的场景打动——比如异乡人闻到桂花香想起家乡,或看到某种特定植物就鼻酸。诗句穿越千年依然有效,正是因为抓住了人类最原始的"感官记忆引发乡愁"的心理机制。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