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出自 唐代 李白 《古风·蟾蜍薄太清》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月亮从圆满到残缺、最终隐没的自然景象,用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深邃的哲理。

"圆光亏中天"像用快镜头拍月亮:夜空中原本饱满的月亮(圆光)渐渐出现缺口(亏),就像一块完美玉盘被悄悄啃掉了一角。这个"中天"特别妙——月亮不是刚升起或快落下时残缺,而是在它最耀眼、最高悬的时刻开始缺损,暗示再辉煌的事物也逃不过衰落的规律。

"金魄遂沦没"接着写月亮彻底消失的过程。"金魄"把月亮比作一块发光的黄金,强调它先前的珍贵明亮;"沦没"二字像看着金子缓缓沉入黑暗的湖底,带着无力挽回的惋惜感。最触动人的是"遂"字,那种"果然如此"的叹息——圆满后的消逝虽是自然规律,但亲眼见证时仍让人心头一颤。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月亮的变化悄悄告诉我们:世间美好都像这月亮一样,再璀璨也难永恒。这种用自然现象说人生道理的手法,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就像我们看着中秋的满月渐渐变成月牙,会自然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一样,诗句的美就在于它能唤醒每个人心里类似的体验。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