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出自 宋代 梅尧臣 《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现代解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法抑制的悲痛。

“终当与同穴”意思是“最终我们要葬在同一个墓穴”,用生死相随的意象,展现了对爱人或挚友超越生死的承诺。即使生命结束,也要在另一个世界相伴,这种执着显得格外动人。

“未死泪涟涟”则刻画了现实中的痛苦——人还活着,却已因思念或离别终日以泪洗面。眼泪的“涟涟”既描绘了泪水不断的样子,也暗示悲伤像水波一样层层蔓延,无法停息。

精髓在于矛盾的美:明明约定死后同穴的永恒,却因活着时的分离而崩溃。这种“生时煎熬”与“死后相守”的对比,让深情更有冲击力。就像一个人紧紧攥着未来的希望,却忍不住为当下的失去痛哭,真实而脆弱,容易引发共鸣。

现代意义:即使不用“同穴”这样的古语,现代人依然会为“永远在一起”的誓言感动,或因无法立刻团聚而煎熬。诗句的魅力正在于,它用最朴素的生死意象,戳中了人类共通的感情软肋。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