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非常生动的比喻,道出了人生中一种常见的无奈和幻灭感。
前半句"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像是在说:一个人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心里始终吊着一件事(可能是梦想、执念或感情),为之焦虑牵挂,但最终发现全是白费功夫——就像捧着一颗心等了很久,结果什么也没等到。这里的"悬悬"特别形象,让人联想到心一直悬在半空落不下来的状态。
后半句"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用深夜做梦来比喻这种人生体验:半夜迷迷糊糊做的梦,感觉飘飘荡荡很真实,但天一亮就烟消云散。就像很多人追了大半生的东西,到头来发现不过是场空欢喜。
两句合起来,戳中了人生最深的无奈:我们常常为某些事耗尽心血,最后才发现像抓不住的梦。这种感受古今相通——现代人追求名利、爱情或理想时,何尝不是经常体验这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落?诗句用"荡悠悠"这样口语化的词,把这种虚妄感写得既轻盈又沉重,就像看着肥皂泡破灭的瞬间。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