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出自 宋代 寇准 《书河上亭壁》

译文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注释萧萧:风声。疏林:稀疏的林木。

赏析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景物,极富层次感,营造了一种秋日萧瑟的意境美。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秋日黄昏图景。我们可以拆解来看:

1. "萧萧远树疏林外"——用声音和距离感营造氛围
"萧萧"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让人仿佛听见秋风拂过树梢;"远树""疏林"通过拉开距离,给人一种开阔感,稀疏的树林更添寂寥意味。

2. "一半秋山带夕阳"——巧用光影构图
像一幅水墨画的留白,夕阳只照亮半座山,明暗对比让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带"字用得妙,仿佛夕阳是山峦披着的金色轻纱。

3. 整体意境: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远树""秋山""夕阳"这些典型意象,自然传递出淡淡的羁旅之思。就像我们看见黄昏时分的山景,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一样,诗句唤起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共通感受。

4. 现代解读:
这就像用文字拍摄的延时摄影——疏落的树林是前景,沐浴着夕照的远山是主体,风声是背景音,短短十四个字里藏着完整的视听体验。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