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古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如果官府收税不公平,就算遇到丰收年老百姓照样得挨饿。”
它直指一个社会问题:政策执行不公的危害比天灾更可怕。
1. 表面意思:
- “官苗”指官府征收的赋税,“不平平纳”是说收税不公平,有的多收有的少收。
- 后半句用极端对比:明明粮食大丰收,但百姓还是没饭吃。
2. 深层道理:
- 公平比产量更重要:再好的年景,如果资源分配不公(比如贪官盘剥、富人逃税、穷人被压榨),普通人依然活不下去。
- 政策的关键在落实:政策制定得再好,如果执行时歪了(比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反而更糟。
3. 现实意义:
- 古代农民靠天吃饭,但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祸比天灾更值得警惕。今天的社会也一样,比如某些地方扶贫款被挪用、医保报销难,即使经济增长了,普通人还是觉得压力大。
- 它本质上在强调:公平的制度设计和对权力的监督,才是老百姓真正的“安全网”。
魅力所在:短短14个字,用“丰收”和“挨饿”的强烈反差,戳穿了形式主义的虚伪,至今读来仍觉犀利。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