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出自 元代 马致远 《四块玉·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现代解析

这句古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两亩地,一头牛,吃饱喝足就歇着。它用最朴实的画面,道出了传统农耕社会里老百姓最实在的幸福观。

1. 生活需求极简主义
两亩地够种口粮,一头牛能帮忙干活,吃饱饭就能安心休息——核心是说人活着不需要太多物质。放在今天好比:有套小房子,有份稳定收入,衣食无忧就知足。

2. 自给自足的安全感
"田+牛"是古代的生产资料组合,相当于现在的"工作+存款"。强调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保障,不依赖外界,这种踏实感至今仍是很多人的追求。

3. 知止而乐的智慧
"饱后休"三个字最妙——不贪多求富,懂得在适当时候停下。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钱够用就好,健康快乐更重要",反对无休止的欲望追逐。

这句话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用老农民都懂的日常场景,说透了人生的根本需求。直到今天,那些被房贷、加班压得喘不过气的人,读到这种"小富即安"的智慧,依然会觉得被戳中心窝。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