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下何纂纂二首 其二

御柳长条翠,宫槐细叶开。
还得闻春曲,便逐鸟声来(○同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诗中提到的“御柳”和“宫槐”是宫廷中的树木,长条翠绿的柳枝和细叶初开的槐树,都是春天到来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个具体的自然景物,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

接下来的两句“还得闻春曲,便逐鸟声来”则进一步以听觉来表现春天的气息。诗人在这里用了“春曲”和“鸟声”两个意象,春曲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旋律,鸟声则是自然界中最直接、最动听的春之音符。诗人说“还得闻春曲”,意味着他不仅通过视觉感受到了春天,还通过听觉捕捉到了春天的声音。而“便逐鸟声来”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被鸟鸣吸引,仿佛随着鸟儿的歌声一同走进了春天的怀抱。

整首诗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诗人没有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春天带来的愉悦和生机。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春日氛围,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王胄

王胄(558~613年),字承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润州建康城(今江苏南京),王导八世孙。隋朝大臣,文学家。少有逸才,初仕陈朝,陈亡入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大业初年,为著作佐郎。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生性疏率不伦,自恃才高,凌傲时人。杨玄感常与交游,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谋反败亡,潜还江左,被捕坐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