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城楼(福)》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城楼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首句“城峻先迎月”点明了城楼的高耸,月亮似乎比其他地方更早地升起,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接着,“帘疏不隔风”则写出了城楼上的帘子轻薄,微风可以自由穿行,带来一丝凉意。这两句既写出了城楼的地理位置,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开阔的氛围。
“棋声传下界,雁影没长空”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描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棋声隐隐传来,似乎有人在楼下的某个地方下棋,而天空中飞过的雁群则渐渐消失在远方。这两句既展现了城楼下的生活场景,又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岛屿秋光里,楼台海气中”则将视角拉远,描绘了城楼周围的景色。远处的岛屿在秋天的阳光下若隐若现,而城楼则被海风中的雾气所笼罩。这两句写出了秋天的辽阔与朦胧,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最后两句“登临故待晚,雨外夕阳红”点明了诗人登楼的时间——傍晚。诗人特意选择在傍晚时分登上城楼,欣赏雨后的夕阳美景。夕阳在雨后的天空中显得格外红艳,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城楼及周围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壮美。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与留恋。诗中的每一句都像一幅画,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