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面对台湾问题时的感慨之作,用通俗的比喻和意象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痛心。
前两句用"万三千尺"形容台湾的高山,说其他海岛都没有这么高,突出台湾的地理独特性。这里其实是用高山象征台湾的重要地位。
三四句用"黄图"代指中国地图,"易他色"暗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地图颜色改变。诗人痛心地问:是谁让我们的国土变了颜色?明明历史记载台湾一直属于我们啊!
五六句用梦境和神话表达悲愤。"雄鬼"指为国牺牲的英魂,他们在梦中哀叹;"顽仙"则讽刺那些逃避责任的人,居然还能笑着逃脱劫难。
最后两句用"磨崖纪功"(在石壁上刻字记功)的典故,说现在只能收拾笔墨记录这段历史。而"东南风急"既指自然界的风浪,也暗示台湾局势的动荡不安。
全诗通过高山、地图颜色、鬼神、风浪等形象,把对国家分裂的悲痛、对历史责任的思考,都浓缩在简练的诗句中。既表达了爱国情怀,又透露出无奈与忧患,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