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2010-05-21)
花已辞枝,香犹盈袂,幽抱谁遣。
酒注杯中,愁生鬓底,独坐深深院。
红窗影隔,苍苔梦锁,春去更无人管。
待重寻,东君踪迹,怎禁泪迷双眼。
楼头怅望,风前凄切,忍听鸟声低啭。
野渡烟横,空山云起,终古音尘断。
黛痕依约,波摇空翠,一棹水天茫远。
斜阳外,晴丝袅处,寸心自茧。
酒注杯中,愁生鬓底,独坐深深院。
红窗影隔,苍苔梦锁,春去更无人管。
待重寻,东君踪迹,怎禁泪迷双眼。
楼头怅望,风前凄切,忍听鸟声低啭。
野渡烟横,空山云起,终古音尘断。
黛痕依约,波摇空翠,一棹水天茫远。
斜阳外,晴丝袅处,寸心自茧。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孤独之人在暮春时分的愁绪,像一幅用伤感织成的画卷。
上片从落花写起,花瓣已离开枝头,但衣袖还沾着花香,这种矛盾的画面暗示着美好逝去却无法释怀的心情。独坐深院的人,借酒消愁却愁更愁,连窗外的红窗影、青苔都像被春天遗忘。想寻找春天的踪迹,泪水却模糊了视线——这里用"东君"(春神)代指春天,更显追寻的徒劳。
下片镜头转向远方。站在楼头听鸟鸣都觉凄切,看野渡烟霭、空山云雾,仿佛与世隔绝。"黛痕"(远山)和"波摇空翠"的山水画面很美,但"一棹水天茫远"的孤舟又强化了孤独感。最后夕阳中飘荡的游丝(蜘蛛丝),就像心中理不清的愁绪,把自己层层缠绕。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花辞枝""春去"等具体意象表达时光流逝之痛;二是通过"独坐""怅望"等动作刻画孤独;三是景物描写处处含情,连山水都带着愁容。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寸心自茧"的比喻,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像看得见的蚕茧,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被忧愁层层包裹的窒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