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寻访九华山、记录山水之美的经历,充满对自然与佛法的向往。
前两句"志欲皈三竺,筇因蹑九华"说作者本想去印度朝圣(三竺指天竺,即印度),却先拄着竹杖登上了九华山。这里用对比手法,既点明修行心愿,又带出眼前行程。
中间四句生动记录山中见闻:"牙签翻贝叶"写翻阅佛经(贝叶经),"笔蕊涌莲花"形容写作时灵感如莲花绽放;"云生岸"和"月印沙"则用简洁的意象,勾勒出云雾缭绕的险峰与月光映照的沙滩两种美景,展现寻访过程中的诗意体验。
最后两句点明写作目的:前人记载九华山的文字太简略,自己要像铺设袈裟一样细致地记录这里的风光。用"布地袈裟"的比喻,既呼应前文的佛教元素,又巧妙表达要全面展现山景的决心。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将修行志趣、山水游历和文学创作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热爱。诗中"云生岸""月印沙"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尤其能引发人们对九华山美景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