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阳朔山(可能是桂林阳朔一带的奇山)的壮丽景色,充满神话般的想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山势的雄伟奇特
前两句用"独起独高"突出山峰孤傲挺拔,像要刺破云霄;"翠成堆"则写出群山叠翠的视觉效果。后两句更夸张:这些山要么是昆仑山上的仙石飞来的,要么是蓬莱仙岛的三座神山漂来的——用神话传说渲染山的非凡来历。
2. 秘境般的神秘感
"洞天通日月"想象山中藏着神仙洞府,或许能通往天界;"绝无樵路"强调凡人根本无法到达,连砍柴人的足迹都没有。这种神秘感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记》的秘境。
3. 浪漫的幻想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要是能有巨灵神(神话中劈开华山的神)那样的力量,就把这山搬到皇宫的凤台旁,让皇帝也能欣赏。这种"移山献君王"的想象,既显示了对山的极度喜爱,又暗含对现实中美景被埋没的遗憾。
全诗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写意山水:先用实笔勾勒山形,再用虚笔添加神话色彩,最后用天马行空的幻想收尾,把一座普通的山写得仙气飘飘,展现了古人"看山不是山"的诗意眼光。
宋咸
建州建阳人,字贯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邵武军,立学置田以养士。移守韶州,奏除悍卒,境内肃然。狄青经制广西时,任其为转运使,以功转职方员外郎。官至都官郎中。有《易补注》、《扬子法言注》、《朝制要览》、《延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