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孤寂的芦苇港夜景,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芦深可藏人,下有扁舟泊"像电影镜头:茂密的芦苇荡高得能藏住人,下面静静停着一叶小舟。这里用"藏"字很妙,既写芦苇的茂密,又暗示这里可能发生过隐士或渔夫的故事。
后两句"正似洞庭风,日莫孤帆落"是诗人的联想:眼前的景色让他想起洞庭湖傍晚的景象——夕阳下,孤独的船帆缓缓落下。这里用洞庭湖作比,一下子拓展了画面空间,让小小的芦苇港有了大江湖的气势。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孤独感。虽然写的是"扁舟"、"孤帆",但并不显得凄凉,反而有种自在的意味。就像现代人偶尔也想躲开喧嚣,独自在自然中发呆一样。诗人用简单的景物——芦苇、小船、夕阳,就传达出这种复杂的心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莫"(暮)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傍晚的光线让一切都蒙上温柔的色彩,孤独也变成了享受。这种对平凡景物的细腻观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