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学者

学诗如参禅,初不在言句。
伛偻巧承蜩,梓庆工削鐻。
借问孰师承,妙处应自悟。
向来大江西,洪徐暨韩吕。
山谷擅其宗,诸子为之辅。
短句与长篇,一一皆奇语。
卓尔自名家,无愧城南杜。
君诗亦可人,羞作女工蠹。
正临百尺竿,到此方进步。
我性文字空,志在学农圃。
老矣甘摧颓,肯复事雕组。
少读三百篇,每自叹无补。
一念绝邪思,得处忘我所。
学诗如参禅,无舍亦无取。
立雪谩齐要,断臂徒自苦。
君欲问活法,活法无觅处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的比喻讲透了学诗的真谛,核心观点是:写诗就像参禅修行,关键不在死记硬背,而在于用心领悟。

诗人先用两个生动的例子打比方:
1. 捕蝉老人(伛偻巧承蜩):弯腰捉蝉需要全神贯注,技术纯熟才能成功。
2. 木匠梓庆:古代名匠做乐器时,要先静心忘我,才能做出精品。
这两个故事说明,写诗也需要专注和感悟,不是靠模仿别人就能写好的。

接着夸赞江西诗派的几位名家(黄庭坚、洪炎等),说他们像杜甫一样自成一家,就是因为有独创性。然后对收诗者说:你的诗也有灵气,但别学那些死板模仿的女子绣花功夫(女工蠹),现在到了突破的时候了。

最后诗人自谦:我老了不想再琢磨文字技巧(雕组),但年轻时读《诗经》明白一个道理——写诗要像参禅,不刻意追求技巧(无舍无取),更别学古人"立雪求师""断臂明志"那种极端方式。真正的秘诀(活法)其实就在你自己心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全诗亮点:
- 反对套路:批评死板模仿,强调个性创造。
- 重视悟性:用禅宗思维说写诗要心领神会,不能硬学。
- 接地气的比喻:用捉蝉、木匠等日常例子讲抽象道理。
- 真诚建议:既肯定对方潜力,又提醒别走弯路。

本质上,这是宋代"以禅喻诗"的典型作品,把写诗和人生修行联系起来,今天读来依然对创作有启发——真正的好作品,来自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

李衡

(1100—1178)扬州江都人,字彦平,号乐庵。高宗绍兴二年进士。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侵刻百姓,投劾而归。后知溧阳县,留心民政。孝宗隆兴二年,召为监察御史。历枢密院检详、侍御史。因反对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权,除秘阁修撰致仕。晚年定居昆山,聚书逾万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