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院德云堂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
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四)。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
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豁达心境。
开头四句用"小舟飞鸟""云涛掀簸"的动态画面,展现出行船的畅快感。青山仿佛在笑着迎接诗人,用拟人手法传递出轻松愉悦的心情。
中间八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看到山脚若隐若现的人家,篱笆茅屋笼罩在云霞中,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接着诗人拄着藜杖登山,在松竹掩映的山路上迷路,却能听见山中寺庙的鱼鼓声——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山林的幽静之美。
"云堂"六句是诗眼:道人打开云雾缭绕的禅房,这里清凉宁静得如同另一个世界。鸟鸣与磬声相和,山花伴着飞泉,构成完美的自然交响乐。诗人感叹公务文书让人烦厌,而大自然能洗净尘世喧嚣。
结尾四句升华主题:有人呼唤着归隐,诗人认为得失荣辱都像山崖般真实又虚幻。金庭玉柱的仙境永恒存在,而人间纷争不过像劫火飞灰——表达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人生感悟。
全诗就像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心灵SPA",从喧嚣职场到清凉山水的转换中,传递出"放下烦恼、回归本真"的生活智慧。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一次普通的登山写成充满哲思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