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来解读,就是在讨论古代文章的两种风格和文人的真性情。
前两句说写文章有两种本事:一种是像散文那样自由发挥的真功夫(散体),一种是像对联那样讲究对仗的华丽才学(骈体)。汉唐以后,这两种写法就分道扬镳了。就像现在有人喜欢写朴实的生活随笔,有人专攻辞藻华丽的演讲稿。
后两句拿王安石变法举例子:当年他推行新政时,很多文人写文章支持他,表面上看哭天喊地很激动(急泪虽多),其实都是装样子(总不哀)。就像现在网上有些人写文章跟风喊口号,眼泪哗哗的但根本不走心。
全诗的精髓在于:戳穿文坛上"假哭真捧"的现象。诗人认为好文章要么有干货(散体工夫),要么有真才情(骈体才),最怕那种跟风造势、虚情假意的应景文章。这种对文人虚伪的讽刺,放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也特别贴切——流量至上的文章,再煽情也是塑料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