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为送别一位姓苏的官员调任洪州(今南昌)而作,全诗通过典故和比喻展现了对友人的赞赏与惜别之情。
首联"天家顿网极详延,果见鸿风颂得贤"用"天家"指代朝廷,说朝廷选拔人才严格细致,果然选中了苏公这样德才兼备的贤士。"鸿风"比喻高尚品格,说明苏公的贤能早有口碑。
颔联"庭拜外官聊试治,史分新策入编年"写苏公先任地方官历练政绩,现在调任洪州将会施展新的治国方略,这些政绩都会被载入史册。"聊试治"显得谦虚,暗示这只是牛刀小试。
颈联用两个典故表达惜别:"江淹赋笔"指南朝江淹的《别赋》,以文采风流著称;"郭泰归舟"用东汉名士郭泰乘舟访友的典故。这里说虽然离别令人伤感,但更担心苏公像仙人郭泰一样一去不返,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尾联"南国勿思终计最,蓬丘番直即和铅"是安慰语:不要总想着在南方建功立业("计最"指考核政绩),朝廷中枢("蓬丘"指蓬莱宫,代指京城)很快会召你回朝担任要职("和铅"指参与重要文书工作)。这既是对友人能力的信任,也透露出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信心。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鸿风""蓬丘"等典雅比喻替代直白表述,既显文采又合礼仪
2. 通过"江淹""郭泰"等典故,把寻常调任写得风雅别致
3. 尾联的安慰不落俗套,将离别情绪升华到对政治理想的期待
4. 作为赠别诗,既有真挚情感又保持士大夫的得体风度,典型体现宋代文人交际的雅致风格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