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韬光山楼

秋云飞尽秋山出,石梯百仞烟岚湿。
几经攀蹑到山楼,山僧一见如相识。
楼前澄泓水一洼,水中犹种金莲花。
香山居士题诗处,楼阁依然夕照斜。
佛火微微诸虑冷,风枝不动惟清磬。
去年春夜宿灵岩,夜色幽清同此境。
韬光泉,北峰巅,潺湲落枕畴能眠。
苍苍寒气三更天。
夜静山高人不到,一声月下闻虎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宿韬光山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感受,展现出一幅幽静深邃的山林夜景图。

开篇四句写登山过程:秋云散尽后山形显露,高耸的石阶被雾气打湿。经过艰难攀登终于到达山寺,僧人热情相迎仿佛旧识。这里用"烟岚湿"的触觉和"如相识"的亲切感,让读者感受到山寺的幽静与人情味。

中间八句聚焦山寺环境:清澈的池塘里开着金莲花,白居易曾在此题诗,夕阳下的楼阁依然如故。佛寺的灯火让人心静,风停树静时只听见清脆的磬声。这里用"澄泓水一洼"的清澈与"金莲花"的明艳形成色彩对比,通过"香山居士"的历史典故增添文化厚重感。

最后七句转入夜景描写:想起去年在灵岩寺的相似体验,听着韬光泉的流水声难以入眠。三更天的寒气中,寂静的山谷突然传来虎啸,打破夜的宁静。这里用"潺湲落枕"的水声与"虎啸"的猛兽之声形成强烈反差,既表现山林的原始野趣,又暗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登山到夜宿层层推进,将视觉(秋山、佛火)、听觉(清磬、虎啸)、触觉(寒气)等多种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通过"夕照斜"与"三更天"的时间变化,以及"人不到"与"虎啸"的动静对比,营造出空灵幽寂的意境,表达出作者超脱尘俗、向往宁静的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