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方砚台的精美与珍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对文房雅物的喜爱。
开头两句说这块砚台像断裂的玉璧一样质地优良,在寒冷的窗前成为文人雅致的用具。"断璧"形容砚台材质如玉般温润,"寒窗"则暗示文人刻苦读书的场景。
中间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绘砚台细节:砚台上的斑点像鸲鹆(八哥)的眼睛一样灵动有神,颜色像马肝一样深沉浓郁。砚台材质来自端溪(广东端砚产地),纹理仿佛藏着古歙州(安徽歙砚产地)的山峰。诗人通过"月"和"峰"的意象,将砚台与自然美景联系起来。
最后两句感叹:这小小的一方砚石,不知在文人笔下经历了多少次书写。"可怜"二字带着怜爱之情,将砚台拟人化,暗示它陪伴文人度过无数创作时光。全诗通过对砚台的赞美,表达了文人对书写工具的情感寄托,也展现了传统文房文化的雅致情趣。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