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读唐书终帙

隋室重氛极,唐家景命新。
地归裂残壤,天洗战馀尘⑴。
遂纳诸戎贡,争陪二月巡(自注:高宗、明皇帝举行封禅。)。
瀛洲登俊老⑵,烟阁尽名臣(自注:功臣并画像凌烟阁。)。
轻重非关鼎,兴亡要在人⑶。
旧都纷秀麦,前事遍书筠⑷。
哲后疑图暇,西厢访古频(自注:顷年多御迩英阁中。)。
终篇见成败,摘句屡咨询。
青史嘉遗直,元龟遗(自注:去声。)圣辰。
愿将稽古意,万一助尧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祁的作品,主题是通过总结唐朝历史来为当朝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历史对比:开头用隋朝灭亡("重氛极"指混乱到极点)和唐朝建立("景命新"指新天命)的强烈对比,说明政权更替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就像破旧房子倒塌后,新房子才能建起来。

2. 治国之道:诗中提到唐朝通过接纳少数民族朝贡("诸戎贡")、举行封禅大典("二月巡")来巩固统治,又通过凌烟阁表彰功臣("烟阁尽名臣"),说明治国既要武力更要人才。就像现代企业既需要业务拓展,也需要奖励优秀员工。

3. 核心观点:直接点出"兴亡在人"的道理,说国家存亡不取决于传国宝鼎(象征权力),而取决于统治者用人。好比一个公司成败不取决于办公室多豪华,而取决于领导能力。

4. 现实意义:最后转到当下,说皇帝经常在藏书阁("迩英阁")研究历史,诗人希望这些历史经验能帮助提升治国水平。就像现代人读商业案例来改进管理。

全诗用建筑(新旧政权)、企业管理(用人制度)等现代人熟悉的比喻,把"以史为鉴"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最精彩的是"兴亡要在人"五字,道破所有政权兴衰的本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