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敬亭西峰奉怀仲渊兄得登字

佳节云雨变,扶光慰晨兴。
心期当采菊,尘外忻携朋。
童冠亦云集,西峰遂同登。
欲觞憩悬石,靡策攀垂藤。
黄山菡萏出,淮海秋华澄。
酣歌弄万象,高步凌飞鹰(原注俯视飞鹰八九方盘旋山半)。
方恋瞻望远,如何烟景凝。
仰哲得遗赏,游仙浩难凭。
所怅亲爱隔,顿令离念增。
乘风倘吹帽,知子升钟陵。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九日)和朋友一起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开头说重阳节这天天气多变,但清晨阳光明媚让人心情舒畅。诗人原本打算和朋友一起采菊赏秋(重阳节传统活动),没想到来了一群活泼的年轻人,大家就热热闹闹一起爬山了。这里用"童冠"代指年轻人,显得很有画面感。

登山过程写得特别生动:想坐在悬崖石头上喝酒休息,又得抓着藤蔓小心攀爬。站在高处时,远处的黄山像荷花般秀美,江淮大地秋色澄澈。最妙的是"俯视飞鹰"的细节——老鹰都在半山腰盘旋,可见诗人登得有多高,这种夸张手法特别有气势。

后面情绪突然转折:正陶醉于壮丽景色时,云雾遮住了远方。诗人联想到古代圣贤的游仙传说,觉得那些太虚幻,反而更想念真实的朋友。最后用"吹帽"典故(晋代孟嘉登山时帽子被风吹落仍潇洒自若),表达希望远方的朋友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登高之乐。

全诗就像用手机拍vlog:先拍阳光下的登山小队,再特写险峻的山路和脚下的飞鹰,最后镜头转向远方的黄山,突然云雾升起,画面转到诗人思念朋友的惆怅表情。最厉害的是把"采菊""吹帽"这些重阳节老传统,写得像朋友间发微信约爬山一样自然亲切。

0